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全球宗教 > 佛光新聞>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 學術研究新視角

佛光新聞

字級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 學術研究新視角

【人間社 清淨 香港報導】 2024-08-17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院聯合主辦的「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8月12日至13日在香港中文大學隆重舉行。來自兩岸三地的14位佛教學者共同探討佛教解經學和人間佛教教義體系的相關研究成果,為佛教研究帶來新的視角和洞見。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在開幕式中,引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訂立的「以文化弘揚佛法」開山宗旨之一為總結:從事佛教與文化的工作需要長期努力和奉獻方克有功,今日的解經學研討會正是「以文化弘揚佛法」的實踐,期勉與會大眾能在接下來的發表中把握佛教解經學的要義。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四龍教授呼籲學者們,深入研讀佛典,把握佛教的核心智慧,使之回應時代需求,為當前世界問題提供解決之道。他強調「佛教解經學」的重要性,不僅可以豐富隋、唐佛教的研究,更能通過詮釋學等方法,進一步拓展解經學的理論基礎。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闡述佛教的開放與包容精神,強調「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的解經原則,佛教要能切近民眾,解決時代難題,才能與現代文明展開良性對話。

第一場由李四龍發表〈湛然解經與唐代天臺宗立義方式〉,探討唐代天台著名學者湛然在整理和解釋智顗大師著作時,以「判教」做為解經方法。湛然結合問答辯破、專題論義和章句訓詁三種方法,促使祖師的著述成為天台宗的根本典籍。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鄭興中則在〈《大乘義章》與解經學:基於教理解釋的視角〉,探討《大乘義章》是如何組織教理?教理解釋的重點是什麼?並分析它與印度毗曇學的差異。

第二場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維中發表〈吉藏對《勝鬘經》對於如來藏思想的創造性詮釋〉,一方面探討吉藏在詮釋如來藏觀點方面的獨特貢獻,另一方面檢視學界對如來藏的相關看法,指出古代大德的思想是融通和會的。

中國計量大學稂荻博士在〈華嚴宗經論的漢譯佛典引證〉中,以法藏《妄盡還源觀》為核心,分析著作援引其他經典的相關問題。高雄大學蕭愛蓉博士發表〈從唐君毅對「因門六義」之詮解論心靈九境論的因果義〉,探討當代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在解釋和運用法藏的「因門六義」時的哲學思路,揭示唐君毅與牟宗三在詮解華嚴教說方面的差異。

下午第三場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主任傅新毅教授發表〈理、行二佛性的不同定位及其詮釋學意義〉,從地論師對「理佛性」與「行佛性」的畫分入手,探討唐代窺基,慧沼等唯識學者與近代呂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見解。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姚治華發表題為〈陳那〈取因假設論〉的翻譯與研究〉,就陳那著作的英譯版,探討經典詮釋的議題。

第四場由中山大學教授龔雋發表〈《楞嚴經》與唐宋禪門中的頓與漸〉,有別於前人多從《金剛經》等般若經典探討禪宗看待經典的態度,他則從《楞嚴經》解讀北宗與荷澤神會的頓漸觀,以及唐末到宋代禪宗思想中的楞嚴學的吸收。

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趙文發表〈《大智度論》解經之中的「法性生身」〉,就「法性生身」的概念,談論早期二身論與後來三身、四身論之間的過度,並分析其可能受到《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影響。福建大學教授楊祖榮以敦煌文獻為論域,在〈敦煌佚名《維摩經義記》文獻學研究〉中,分析學界對《維摩詰經》注疏文獻的整理與觀點。

第二天的發表圍繞淨土經典展開,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肯以〈蕅益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執持名號」的解經意向〉為題,闡釋蕅益智旭對《佛說阿彌陀經》的詮釋,以及對「執持名號」念佛修持的要點。

此後的場次專注於人間佛教教義體系主題,陳劍鍠發表〈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探討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對於在「五乘共法」中,以「人道」修持「菩薩道」的觀點,如何落實站在人道修持「今菩薩行」的問題。

屏東大學教授黃惠菁以〈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當代問題的省思–以「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為觀察核心〉為題,談論星雲大師如何通過建立「問題框架」和「重組框架」,本於佛陀本懷,提出符合現代、文明、進步和實用原則的人間佛教理念。

妙凡法師談論〈圓融–星雲大師經典詮釋的時代特色〉,他指出星雲大師說法具有「圓融」的特點,既秉持了中國佛教在唐代以後發展的圓融特質,同時豐富且發展佛教在現代社會的適應性與現代性,也為人間佛教的解經系統提供傑出的示範。

這次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涉及範疇非常廣泛,充分展現了佛教解經學的深度和廣度,具有「内容涵蓋天台宗、華嚴宗與淨土法門等教派,體現佛教各宗派在經典詮釋上的特色和共同點;不僅涉及原始佛教,也涉及敦煌學和當代新儒家等相關學術領域,說明佛教解經學能與多學科交融互鑑;時間跨度橫跨中國南北朝至當代人間佛教,體現佛教解經學在歷史發展中的延續性和時代性」等三個特色。

只有在對佛教經典進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佛法深厚的內涵和意蘊,推動佛教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活化和發展,這對於豐富人類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12345678910第1 / 927頁
追蹤我們